顾舍年啊

暂时停用

好久前的《漫长的告白》repo

                 这只是开始   

                        ――记《漫长的告白》

2019年8月11日我与朋友约好在她生日时去看郑云龙的话剧《漫长的告白》。正巧赶上台风利马奇过境,前两天的上海还是狂风暴雨,天气极度恶劣,我们还担心高铁停运。不过幸好当天天空终于放晴,高铁也陆续恢复运行,我们得以顺利赶上。


说实话剧情略显俗套,内容也稍显单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宣传语里是这么说的“文艺盛行的80年代,在青春激昂的校园里,一群情感真挚、富有理想的青年热忱又果敢地追索着人生的真谛。……他们探讨道德信仰,也心怀祖国忧患……主人公用如诗如诉的才情勇敢表达对爱情的向往……”但是我对于这种背景存有疑虑。


至1976年底文化大革命才正式结束,中央开始拨乱反正。1977年至1979年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深入文艺界,文学作家归来,文艺组织恢复工作,但文革给文学带来的巨大创伤想恢复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伴随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文艺思潮的出现,作家们对文革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因此我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应该是偏向现实的,重在对社会人生的探索思考,这才是主流文学应有的价值观,一定时期的文艺思潮必定符合当时的社会实情。所以剧本里描述的这种天真烂漫的社会状态在我看来是不切实际的,相反这种精神更像是20年代,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的文学状态,注重浪漫主义精神,对人本身价值的思考。


如果暂时忽略这个背景,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才华横溢的诗社青年陈中行暗恋一个名叫方圆的女孩,但自卑于自己的样貌――他的鼻子很大。同时他的同学张志国也喜欢方圆,但羞于自己笨嘴拙舌,不会表达。因此当方圆找到陈中行,请他向张志国转达自己的心意时,张便请陈代自己写信表达对方圆的爱慕之情。阴差阳错方圆被信深深打动,对张的感情愈发深刻。后来陈和张都去参军打仗,张不幸在战场牺牲,陈以张的名义给方圆写了最后一封信,实则也是表达自己对方圆的情感。直到多年以后方圆才发觉自己真正爱上的是从未对她表露过爱意的陈中行。


这部剧共有两幕,第一幕主要演了主角一行人的大学生活,交代了陈和张对方圆的感情。剧情上是比较生动有趣的。我印象深刻的两场戏,一是陈中行和王一苇击剑对决时的场景,大龙饰演的陈在那里有一大段的关于自己的鼻子的台词,演员还要边击剑边念台词,难度还是挺大的。大龙对于这段表演处理得很好,不仅流畅的将台词表达出来,而且在语气上也是层层递进的。二是方圆约陈中行见面的戏,大龙将陈这一段从难以置信到欣喜若狂再到失落万分的心理路程表现得很好,欣喜的语气配上略显夸张的动作显得这个人物尤为可爱。


第二幕主要是战争及战后的戏,战争不知是否暗示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战争情节比较草率仓促,战争场面也有些让人出戏,场景设置反到更像是30、40年代的战争,还是简陋的装备。最后一场戏应该是故事的高潮,饰演方圆的演员还是非常有感染力的,从念信到最后一句“我爱上一个人,却失去他两次”一步步将剧情推上高潮。


总的来说,虽然演员们无论是台词还是情绪都很到位,仍不能掩盖这部戏有比较大的瑕疵。首先剧本硬伤太多,编剧似乎非常喜欢写冗长的台词且含有许多比喻之类的修辞,辞藻华丽却显得空洞,让人听上去很像在喊口号,不会引起共鸣。像“你是我眼波的温柔,你是我心中的不朽,你是我热爱这个世界近乎全部的理由,我不怕死去,但我怕世界再没有你……”或许是年纪大了,我对于这种看似感人的华丽言辞已经不是太感动了。其次情节安排不合理,上半场时间太长,下半场时间太短,给观众仓促收尾的感觉。


再然后我要表扬一下大龙,作为话剧实习生,看得出来他对于陈中行这个角色的揣摩研究,在细节的把控上是很完美的,会加上一些自己设计的元素。比如语气词的运用,生动地刻画出陈中行陷入爱情的样子。我相信这部戏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可期。期待你在《德龄与慈禧》里更精彩的表现。还有要表扬一下周可人,作为旁白讲述了这个故事,唱歌也非常好听,被可人圈粉,可惜遗愿清单买的是方方的卡,有机会一定听你唱歌。


说些题外话,这是我第一次看话剧,也是第一次见大龙,本意也不完全是追星。我想在力所能及时多走进剧场、多支持他一下。希望未来有更多让你发光的机会,套用一下晰哥的话:

“我不祝你一帆风顺,但我愿你乘风破浪”           

 这也是我对郑云龙先生最大的祝福。      

             

                                          2019.8.20


――――――――――――――

突然在手机里发现了8月份的时候写的告白的repo,就先发上来叭

希望我能抢到明年小郑怪医的票啊啊啊啊

评论

热度(3)